您的位置:

首页 >> 新闻动态 >> 政法动态


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凤县蓝本

[ 来源: | 作者:admin | 发布时间:2017-02-04 | 浏览:1256次 ]

(按)稳人心固安宁的创新之举
对矛盾纠纷,是一推了之,还是提早介入呢?凤县以勇于担当的积极态度,创造性地推出了“ 236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成功化解了一批沉积多年的“疙瘩事”,维护了一方安宁,促进了社会公众安全感的大幅提升,得到了省市的高度评价。这是安民心固基层稳安宁的大胆探路之举,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鲜活范例,值得各地积极学习和借鉴。“ 236”机制是化解矛盾纠纷的金钥匙。俗话说,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。矛盾纠纷如果不处理或处理不及时,就可能变成解不开的“死疙瘩”,把小事拖大把大事拖炸,严重影响百姓安宁和社会安定。“ 236”机制的妙处就在于建立了全县统一的指挥和化解平台,并延伸至镇村,一竿子插到底,努力为群众做好利益协调、诉求表达、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等工作。该机制统筹各种资源,运用行政、法律等手段综合施策,实现了化小化早化了,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,把社会稳定的隐患解决在基层,夯实了社会稳定的牢固基础。“ 236”机制是破解政法工作难题的助推器。矛盾纠纷让当事人心急焦躁,也让基层干部寝食难安,可以说是人见人怕的“烫手山芋”。可贵的是该县不推诿不回避不躲闪,而是主动装在心上、扛在肩上、拿在手上,从事中事后的处置前移至事前的化解,从被动的末端处理前移至主动的前沿防范,体现了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负责精神和创新姿态。实践证明,他们的新路子是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,是受到上级肯定和群众欢迎的好办法。这也说明,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难题,只要秉持直面挑战的豪气和敢为人先的锐气,创新思维和能力,用改革的勇气破解各种难题,沉下心走基层,降身段接地气,就一定能创造群众安宁和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!(龙东


破冰

社会转型中,一些复杂矛盾纠纷单靠一个部门难以化解怎么办?立案登记制实施后,法院案多人少矛盾难以解决怎么办?遗留了几十年的问题已过诉讼时效怎么办?
“ 236”机制
2015年 5月,凤县启动“ 236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试点工作,并成立全省首家县级矛盾纠纷化解中心,从机制上主动寻求突破。一年多来,较好地解决了诉访分离分不清、诉调对接接不通、三调联动联不上、多元协作谁牵头等现实问题。
减法与加法
“ 2”即县上搭建了矛盾纠纷统揽指挥平台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,使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成为县上“一把手”工程,同时整合了法院、信访、司法等部门力量,成立县矛盾纠纷化解中心,一厅式办公,把处理群众的诉求常态化。“ 3”即突出了人民调解、司法调解、行政调解有序联动。案情简单的,由人民调解组织调解。对情况复杂、问题突出的,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及时采取联调行动,法律援助人员、律师和公证人员积极参与。“ 6”即县上通过强化组织、队伍、制度、服务、考核、资金六大保障机制,确保机制正常高效运行。
“ 236”机制实行减法与加法双轨制,其中“ 2”和“ 3”为减法,通过化解各种现有矛盾,尽最大可能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。而“ 6”为加法,县上加大社会治安、民生等领域的治理与建设,从源头提升群众的安全感、幸福感,减少新的矛盾产生。
成效
截至去年年底,全县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 2151件,成功调解 1893件,调解成功率 88%。在 2016年全市社会公众安全感测评中,六项指标,该县夺得五项第一。“ 236”机制运行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肯定,省委常委、省委政法委书记祝列克专门作出批示:凤县“ 236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符合司法体制改革要求,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和实践……


大命题下的大调解

一趟一趟地找县上的多个部门, 21年来由最初的交通事故赔偿,到解决工伤待遇,再到拆迁补偿、灾后重建补助等,刘某的诉求越积越多。到法院诉讼,早已过了诉讼期。调解,交通事故发生在 1994年,涉及赔偿高低,各执一词;还有当时还未实施工伤条例……
“这可以说是县上出台‘ 236’机制的‘催化剂’之一。”凤县县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韩晓说,类似问题在县上不仅是刘某一例,也不仅限于凤县,如何在依法治国的大命题下,找到一条突围之路呢? 
2015年 5月 1日,全国法院实行立案登记制,大量纠纷随之涌入县法院。其中,许多案子不属于诉讼范畴,可是老百姓却认为“你接下了案子,就要给我一个说法!”县法院的压力很大。同样,县信访局也存在“进得来、出不去、办不了”的问题。怎么办?任其积压不是办法!解决,虽说有人民、行政、司法三大调解,然而怎么启动?什么级别启动?这个超出政法系统本身、在更大范围谋求社会治理的思考,引起了县领导的高度重视。凤县县委书记郑维国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,商讨破解方法对策,在充分调研论证、广泛听取社会意见的基础上,“ 236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出台。
“ 236”机制很好地贯彻了中央“大调解”的精神。县上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,县委副书记、常务副县长、政法委书记为副组长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领导小组,并统筹党群、人大、政协及法检力量,对重大事项、疑难问题统一指挥。同时,依托县法院讼诉中心成立县矛盾纠纷化解中心,中心主任由县委政法委书记兼任,县法院、司法局、信访局各一名副职兼任副主任,统一受理,甄别交办,实现诉调对接和矛盾纠纷的有效分流。同时,在镇级层面建立了由党委分管领导负责,综治办、法庭、派出所、司法所、村(社区)等单位为成员的联动机制,并健全村(社区)人民调解委员会,从而形成全县矛盾纠纷化解一盘棋的局面。
2015年 10月 10日,刘某来到挂牌不久的凤县矛盾纠纷化解中心。中心受理后,将他的诉求进行拆解,在法律、政策的框架下逐个解决。交通事故,县法院提供了当年处理的类似案件档案,按照当时的赔偿标准,又结合银行利息、复利等计算出赔偿金额。随后,又陆续解决他反映的其他问题。最终,于当年 12月 17日,与刘某达成书面调解协议。刘某专程送来锦旗,感慨地说,“我是抱着试一试的念头来的,没想到 21年没解决的问题解决了!”
在全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汇报会上,市委书记钱引安听取该县的报告后,称赞说,“这是我市县区中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制度创新的有力尝试!”
活力“ 236” 矛盾纠纷止于基层
1月 18日,记者到该县化解中心采访。大厅里,五六个讨要工资的务工者,情绪平稳,正签字领工资。县法院诉讼中心主任、驻化解中心法官白晓军说,“体制理顺后,八成纠纷止于基层。就是有,大多简单民商事案子一到两天就快速处理掉了!”
宝汉高速 35千伏变电项目,要在黄牛铺镇长滩坝村建设 29个大铁塔。村民们觉得耕地本来就少,赔偿标准又低,不愿意让建。第一时间,村调委会就展开调解,挨家挨户讲政策讲道理,很快做通了百余户村民的工作。仅剩一户需置换耕地,县化解中心联系县农业局,很快为其确权,确保了项目顺利施工。
一般性纠纷,由镇属地管理、化解中心跟踪指导。复杂问题,则综合协调化解,县法院管理指导司法调解,政府法制办管理指导行政调解,司法局指导人民调解,信访局调动联系成员单位力量协同作战,在全县打造了矛盾纠纷处置快速反应的“ 110”。
去年 12月 2日,该县坪坎镇发生一起拖欠农民工工资围堵项目部事件。镇维稳办紧急调解,达成先期为民工支付一半,其余月底前给予支付的协议。 12月 31日,镇上了解到另一半工资并未兑付,立即上报县化解中心。中心于当天派出工作人员协助化解,查清民工工资真实数额,并督促兑付。反映的其他纠纷,由中心接手,多部门联动,最终达成调解协议,确保了春节前的平稳安全。“ 236”机制运行以来,显现出强大的活力——该县 88%以上的矛盾纠纷通过调解化解了,其余12%起诉到法院的民商事案件也成功处理。“这一机制模式新颖、推动有力,符合司法改革新要求,同时又缓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,减轻了群众诉累,效果突出。”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孙渝安在调研时说。
多元归一 诉求表达处置法制化
“ 236”机制,是当地党委、政府和省市县政法系统合力“破题”的结果。法治思维贯彻始终,让该机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。
在县化解中心大厅,常年设有一张律师办公桌,群众讨“说法”前,先听律师免费说法,看看自己诉求合法与否?当事人同意由基层调解的,中心发出委派案件时,一份详细的调解方案也随之下传,指导基层调解依法精准进行。基层接的案子,第一时间要上传县化解中心,防止调解跑偏。
2015年 9月 18日,一客车与一摩托车相撞,致摩托车驾驶人死亡,后续民事赔偿多次协商未果。10月 21日,双方当事人二十多人来到县化解中心,情绪非常激动。调解员先讲法析理,释明法律法规,把诉求定位在法律的框架下。随后又对死者家属进行心理疏导,终于在当日下午 5时达成调解协议。又根据死者家属的要求,对赔偿款进行析产,一次成功调解四案。
调解——反悔——再调解——再反悔,是目前困扰各地矛盾纠纷化解的难题。对此,该县定期培训调解员,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熟悉法律水平。同时,加强矛盾纠纷初起时,证人、证据、双方最初诉求的固化,经司法确认,增强调解的权威性、合法性。并根据产业特点,成立种植、养殖、采掘等四个行业特邀调解组织,对价格、产量等分歧给出专业建议,让当事人服气。
进门说事,调前释法;合法表达,依法解决,渐渐地让该县矛盾纠纷的解决回归到法制和理性的轨道。韩晓感慨地说,“新机制的推行,成功化解了一批疑难复杂信访案件,处置了一批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,解决了一批难以通过诉讼解决的矛盾纠纷。”
源头治理 提升群众幸福感
在减少现有矛盾纠纷的同时,“ 236”机制又从老百姓关心的日常问题入手,从源头提升群众的安全感、幸福感,减少新的矛盾产生。
“ 6995”平安互助,一呼百应。针对山大沟深、居住分散实际,该县在全县实施了“ 6995”平安互助入户工程。就是将居民的手机与左邻右舍二十至三十人编成一个网格,一旦有事,一拨号码,组内所有人同时接到。去年 7月的一天早上,黄牛铺村 7组的代某起床后突然感到天旋地转,孩子又外出打工不在家,紧急关头,她按下了“ 6995”。很快,村组干部和邻居把她紧急送到卫生院。类似的例子很多,有半夜家人突然去世的,有车辆坏在荒郊野外的,一个电话,几十人跑来帮忙。
便民服务牌,百姓生活“万事帮”。入户的牌子上有镇村领导、政策法律人员、种养殖专家、红白喜事帮办志愿者的手机号码,有啥事,直接精准到人。需见面办的,电话中约好,不跑冤枉路。而在服务牌的背后,有县上配备的“八支队伍”做保障。可别小看这块简单的牌子,该县许多青年人外出务工了,留下的多是老幼妇残,一张服务牌,就能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,可谓打通了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类似的还有“留守儿童幸福家园”“村企和谐公约”等,加一加二加三……加得越多,等号后面的幸福值就越大,产生矛盾纠纷的几率就越小!
去年 7月,市上在凤县召开现场会,向全市推广他们的经验。

据了解,“ 236”机制启动当年,该县社会治安满意率从上年度全省27名一跃为第 5名。 2016年宝鸡社会公众安全感测评揭晓,六项指标中,该县夺得五项第一。同时,记者了解到,在全省测评中该县也位居前列。“如何通过改革建立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,既是依法治国的大命题,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需要。”郑维国说,“ 236”机制实现了制度有人抓、责任有人查、诉求有人问、纠纷有人管、件件有结果的目标,提升了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,推动了全县作风转变,使社会更加和谐。(韩强娃)

(来源于:宝鸡日报2月4日四版)